糖尿病阶段性饮食调整
糖尿病阶段性饮食调整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疾病,在不同的阶段,其病理性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,针对这些变化,采取不同的饮食调整亦极为重要。
(1) 早期
指发病在5年之内的病人。鉴于糖尿病早期多数患者表现出口渴引饮、身体消瘦、全身乏力的症状,中医学认为,糖尿病早期以阴虚为本,兼有气虚、内热之证,因此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润燥、补益阳气为主。从临床来看,1型糖尿病表现为气阴两虚的情况为多,因此,对此型糖尿病,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兼补益元气为原则;而2型糖尿病,临床表现常见体形肥胖,舌苔厚腻,反而多是痰湿内阻,兼有湿热之征。因此,对2型糖尿病,饮食应以行气化湿为主,兼以清热。
1)消瘦型患者的饮食——滋阴润燥兼补益元气
宜滋阴、清热、补气三者结合。滋阴的有山药、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南瓜、大白菜、菠菜、油菜、番茄、冬瓜、茄子、黄瓜、芹菜、海带等食物和药物;清热的有绿豆、苦瓜、苦菜、盖菜、苦菊、莴笋、西瓜皮等;益气的有黄芪、西洋参等。
2)肥胖型患者的饮食——行气化湿兼清热祛痰
此类患者,临床以痰湿内阻多见,薄腻、厚腻、滑腻、白腻、黄腻、苔浊、苔滑等腻苔之舌更为常见,宜选用消食化湿之品,如冬瓜、扁豆、薏仁、芡实、白萝卜、陈皮、佛手瓜、荷叶、白蔻仁、山楂等。对此类患者,一般应在补益五脏之阴的基础上,适度配合以上化湿之品。
(2)中期
指患病5~10年的患者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糖尿病中期多是由于脾胃湿热,或气阴两虚,导致痰湿留滞,或气虚不能运行血液而使血脉淤阻,因此在中期,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痰、湿、淤共存的病理表现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,就是由于长期高血糖、血液黏度大,导致血管、神经损伤,从早期单纯的血糖升高,发展到脏器功能、外周组织功能的缺损,如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变、糖尿病肾病、眼底病变,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多种感染。其中,又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最为常见。所以,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,其各种不同的并发症才是导致患者生命质量严重下降,并且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,因此,在早期单纯性糖尿病饮食调整的基础上,注重对并发症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,尤显意义重大。
1)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变
此类病变,主要是由于血管硬化或血管狭窄,导致心脑组织供血减少引起的相应病症,可出现冠心病、脑供血不足的症状。因此,对此类患者,应在食物中适度增加活血化淤、增加血流量的药物,如桃仁、红花、三七、当归、丹参、玫瑰花等。这类药物平时可以代茶饮,也可以在做汤时酌量增加。
2)糖尿病肾病
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,其原因在于高血糖、降糖药等均会损伤肾脏功能。在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蛋白后,应尽快使用胰岛素等既能较好地控制血糖,又不影响肾功能的降糖方法。同时,可辅以以下饮食调整:
选择优质动物蛋白。多选择如鱼肉、瘦猪肉等食物,避免食用植物蛋白,如豆制品等。因植物蛋白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,加重肾脏损害。
控制食盐的摄取。减少盐的摄入可减轻水钠潴留,减少肾脏负担,一般而言,食盐的摄入应控制在1克之内。
摄入适量利水食物。出现水肿的患者,可使用一定的利水祛湿食物,如赤小豆、茯苓、冬瓜、薏仁、玉米须、鲤鱼、黄瓜等。
(3)后期
多指发病10年以上的患者,从气阴两虚,到痰湿淤留滞,再到阴损及阳,而见阴阳两虚,且阳虚为主体的病理变化。这一阶段,患者的脏器损坏会进一步加重,且出现更广泛、更严重的并发症。同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阳虚征象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大便干结、肢体麻木不仁等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,应侧重于温补阳气,可以给予枸杞子、何首乌、鹿茸、鹿角胶、红参、羊肉、牛肉等。
1)糖尿病足
糖尿病足,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和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,可以表现为肢体皮肤的紫暗、疼痛或麻木,严重者可因合并感染而引起肢端坏疽,称为糖尿病足坏疽,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。此类患者,应在饮食中体现活血化淤、温阳通脉,使用鹿角霜、黄芪、人参、灵芝、蜂胶、紫河车等补益之品,以及水蛭、全蝎、三七、地龙、丝瓜络等活血之品,尤其是丝瓜络,对于糖尿病坏疽的作用十分显著。可以用鲜丝瓜绞汁后涂于患处,对于早期坏疽,仅见皮肤色黑或紫、趾端疼痛,以及皮肤出现溃疡面者,效果十分明显。
发表评论